你是否曾在安静的环境下,突然听到耳朵里传来“嗡嗡”“嘶嘶”或“滴滴”的声音?这种声音并非来自外界,而是耳鸣在作祟。据统计,全球约有10%-15%的人曾经历过耳鸣,其中部分人长期受其困扰,甚至影响睡眠、情绪和生活质量。
耳鼻喉专家郑绪亮指出:“耳鸣并非一种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,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。如果忽视不管,长期耳鸣可能导致焦虑、失眠,甚至听力下降。”
那么,耳鸣究竟是如何产生的?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?
耳鸣的声音因人而异,有的像蝉鸣,有的像电流声,有的则是持续的嗡嗡响。郑绪亮医生表示,耳鸣的诱因复杂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1.噪音损伤:长期暴露在嘈杂环境中(如工地、KTV、耳机音量过大),会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,引发耳鸣。
2.耳部疾病:中耳炎、耳硬化症、耳垢栓塞等耳部问题,都可能伴随耳鸣症状。
3.全身性疾病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颈椎病、贫血等疾病,可能影响耳部供血,导致耳鸣。
4.心理因素:焦虑、抑郁、长期压力过大,可能加重耳鸣感受,形成恶性循环。
5.药物副作用:某些抗生素、利尿剂、抗癌药物等,可能对听力系统造成损害,引发耳鸣。
耳鸣治疗的三大误区,你中招了吗?
由于耳鸣的复杂性,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,不仅延误病情,还可能加重症状。郑绪亮医生特别提醒,以下三种错误认知一定要避免:
误区1:耳鸣是“肾虚”,吃补药就能好
民间常有“耳鸣就是肾不好”的说法,导致不少人盲目服用补肾药物。然而,郑绪亮强调:“耳鸣的原因多种多样,单纯补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必须经过专业检查,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。”
误区2:耳鸣治不好,忍忍就习惯了
部分患者认为耳鸣无法根治,便选择默默忍受。实际上,早期干预能有效缓解症状,而长期忽视可能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,甚至诱发心理问题。
误区3:戴耳机听音乐能掩盖耳鸣
有些人试图用音乐或白噪音掩盖耳鸣,但长期依赖高音量声音刺激,反而会加重耳蜗损伤,使耳鸣更难治愈。
“耳鸣虽然不是致命疾病,但长期不干预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导致抑郁、失眠等并发症。”郑绪亮强调,“如果耳鸣持续超过一周,或伴随听力下降、头晕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到专业耳鼻喉医院就诊,查明原因并接受规范治疗。”
微信公众号
手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