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时常会注意到耳朵内积累的耳垢,俗称“耳屎”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质,其实在我们的听觉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然而,面对耳朵里的耳屎,许多人都会产生疑问:到底要不要掏?耳屎多了,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?
耳屎的“双重身份”:保护者与麻烦制造者
耳屎,医学上称为耵聍,是由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黏稠液体。别看它不起眼,耳屎实际上具有多重保护功能。
它能够阻挡灰尘、小飞虫等外来异物进入耳道,防止耳道受到感染;同时,耳屎中还含有一些抗菌成分,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,保护我们的耳朵免受细菌侵害。此外,耳屎还能保持耳道的湿润,防止耳道过于干燥而引起不适。
然而,当耳屎过多时,也会带来一些麻烦。过多的耳屎可能会阻塞耳道,影响听力,甚至引发耳痛、耳鸣等症状。有些人还可能因为耳屎堆积过多而导致耳道感染,出现流脓、发热等症状。
因此,正确处理耳屎,对于维护耳朵健康至关重要。
耳朵里有耳屎要不要掏?
面对耳朵里的耳屎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掏。然而,专家提醒,掏耳朵需要谨慎。不当的掏耳方式,如使用棉签、发夹等尖锐物品,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,甚至戳破鼓膜,引发严重的耳部感染。
此外,频繁掏耳还可能破坏耳屎的自然屏障功能,使耳朵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害。
那么,耳朵里有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呢?
大多数情况下,耳屎会自行排出。当我们咀嚼、说话或运动时,耳道内的肌肉会活动,帮助耳屎逐渐向外移动,最终排出体外。因此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并不需要刻意去掏耳朵。
耳屎多,到底该咋办?
如果耳屎确实过多,影响了听力或引起了不适,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温和的方法来清理。首先,可以尝试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或婴儿油轻轻滴入耳道,软化耳屎,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,注意避免深入耳道内部。如果这些方法无效,或者出现了耳痛、流脓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总之,面对耳朵里的耳屎,我们应保持冷静和谨慎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耳屎会自行排出,无需刻意掏挖。如果耳屎过多或引起不适,可以采取温和的方法进行清理,必要时及时就医。
微信公众号
手机版